保良局李城璧中學台灣交流團 學生分享文稿

0 Flares Twitter 0 Facebook 0 LinkedIn 0 Google+ 0 Filament.io 0 Flares ×

保良局李城璧中學的同學於2019年4月21日至25日參加了五日四夜的台灣交流團,以下是其中幾位同學的分享:

 

宣能楹:

這次的台灣交流團充滿樂趣,我也獲益良多。

首先,在教育方面,我們參觀了東吳大學、國立台灣海洋大學、以及華梵大學,三間大學都各有特色,專長的範籌都有所不同。東吳大學出名的是政治系和外語系,當中我們有體驗日文系的課堂。當我們到達課室時,即被課室的裝潢所驚喜。課室是傳統的日本風佈置,即鋪有蹋蹋米的地下,掛上寫有「忍」字的布條,也有很多日本特色的擺設等等,老師也有叫我們換上印有日本風格圖案的拖鞋,使我們彷如置身日本,這裡的課室打破了我對「課室」的刻板印象。而海洋大學則有另類的特色,不同於其他大學有多元化範疇的課程,而是只有與「海洋」有關的課程,雖然範疇單一,但大學有提供海洋方面全面的課程供學生,而且在該專業上也是國際知名,可見海洋大學的名氣。最後就是華梵大學,這是一間以藝術、設計、科技為主的佛教大學,而我有體驗VR的相關課程。VR是近年才興起的科技,能讓使用者猶如置身虛擬世界,從而作出真實的生理反應。由於此項科技新穎,所以鮮有學校有相關的設計及應用課程,而華梵大學則能緊貼潮流的趨勢,提供相應的課程,方便學生未來能輕鬆掌握,也領先其他學校的學生。華梵大學也有其他特別的課程,例如汽車設計等,都能方便對各方面有興趣的學生。

其次,在社會方面,我們有參觀不同的地方,使我更能認識台灣的社會狀況及能與香港作比較。對我印象較深刻的是景美人權博物館,當時有請白色恐怖時期的受害者分享他的經歷,他的經歷使人十分痛心,加上腳踏着當年的拒留所,彷彿能想像那時的情境。那裡的環境十分差,政治犯的待遇也很差,不過大部分的犯人都是無辜,只是被威迫脅的情況下被定罪,使人對當時的政府感到憤怒,當然人們對這種情緒至今仍未減退,而且想讓所有人都清楚知道這件事,才會成立景美人權博物館。另外我們也有到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與會長有分享交流的機會。通過這次的交流,發現台灣的教師公會於政府方面的影響力大,他們常會有不同的行為爭取自己想要的。全教總的人員都很樂意解答我們的問題,所以從這個活動我們能對台灣教育體制、老師待遇等有更深入的瞭解。

這次的活動的交通路線是需要學生自己找,然後自行出發,能夠令我們體驗台灣的交通,即巴士及捷運,發現台灣的民眾都能自律,上車時很有跌序。總括而言,是次偝的交流團能使學生體驗台灣的生活,又能了解當地的社會狀況,從而比較出香港的好與壞,是個很好的學習體驗。

 


 

陳嘉慧:

在這幾天的台灣旅行中,讓我體會最深的便是台灣的民主程度和教育方面。

首先,在民主方面,他們是可以一人一票選出總統的。在兩個活動中,我得知了台灣的民主是如何爭取和他們是怎麼維護這種得來不易的民主的。

在參觀景美人權文化園區時,我了解了當年台灣的白色恐怖時期,無數人被以莫須有的罪名收監、判刑,在監獄內遭受非人的對待。台灣當時的政治狀況是封閉而獨權的,不少無辜市民都會因「有殺錯冇放過」的執法宗旨而受牢獄之災、甚至失去性命。就例如和我們分享他無辜入獄經歷的陳先生正是這種狀況,他失去了自己美好的前途,換來的是十六年的監禁。正是這段恐怖陰暗的時間,令台灣人對民主更加重視和珍惜、亦展現了台灣在追求民主上無懼的精神。

然後,在走訪全國教師工會聯合會時,又看見了現時的台灣人是如何捍衛他們得來不易的民主。他們是有權利向政府提出要求,而政府是會吸取意見後採取行動而非不聞不問,這是因為他們的政府是一人一票選出的。而且也了解了台灣的「遊行文化」,只要遇到不公的事情他們就會以不同形式向政府表達意見和訴求。而政府並不會因而打壓市民的意見,或打壓他們。這就是台灣民主的彰顯,是市民能無限制發表自己意見的自由和台灣市民對政治關注的程度都是香港需要學習的地方。

其次,在教育方面。我們在最後一日參觀了一間高級中學,與高一和高三的台灣學生都進行了短暫的交流。在與高三的同學一起上公民課(即是通識課)時,談論到台灣的政治問題以及中國大陸的政治架構。這對台灣而言應該是敏感的話題,但課堂上老師抱著開明的態度鼓勵同學積極發言,而同學也勇於發言,絲毫不怕自己的言論會破壞課堂氣氛或令自己身陷泥濘。這種開明的教學氣氛是我所欣賞的,當然香港在這方面也與台灣不分伯仲。

同時,我也發現台灣的學校,無論是大學或是高中都有多元化的方程來配合學生的興趣,而非像香港的中學般主要集中精力在學習主科知識方面。例如,高中的同學有一部分是棒球社的,他們一星期裡有很多堂都是棒球課,其他課堂則減少;又有一部分同學是體育班的,顧名思義這些班別更注重體育、運動,所以他們的課堂時間表也與普通班別不同。這種配合學生興趣長處的教學方式,是很少能在香港的中學中見到的,起碼在大部分的公立中學中很難見到。他們的大學也很多元化,有著重海洋發展的海洋大學,主修藝術的華梵大學。這讓我對在台灣升學改觀,原來並非是成績不好的同學才會在台灣升學,而是台灣有更多科目和方向能切合學生的需要。多元化的台灣升學對在香港感到迷茫、認為香港沒有自己有興趣的科目的同學而言是個不錯值得考慮的選擇。

 


 

任俊彥:

這次五日四夜的台灣交流團令我接觸了很多平時很少機會去到的地方。而在是次交流團中,我更了解了很多政治議題的角度。

首先,我最深刻的是第三日去的景美人權博物館。雖然當天的天氣炎熱,我們都參觀了舊時白色恐怖時期,台灣為了囚禁所謂的政治犯而建的監獄牢房。後來,一位從白色恐怖陰影後走出來的陳前輩帶領我們參觀各個景點後便向我們細說他在白色恐怖時間的事績。他被政府關起後便過着不是人一般的生活。最令人感觸的是,他的母親雖然有到那裡探他,但他卻不能訴說自己的案情,加上那裡全都是政府的人,他也不能表達自己的想法,而這次也是他見到母親的最後一面。縱使他最後能離開那個地方,但卻已經失去很多東西了。 在白色恐怖後,台灣的民主逐漸跟隨着民意而增加。 經過這次導賞,我認為民主並不是必然的事,是需要靠自己努力去爭取的。

說到民主自由,便要說一說全國教師聯合總會,其實這個機構和香港的教協類近,而機構的老師代表會就政府的措施表達自己的意見,他們遇到不公的事便會上街遊行示威,表達自己的不滿,而台灣政府也會接受他們的意見。相反,香港人雖然會表達自己的意見,但政府則愛理不理,既不接受我們的意見,只是順從大陸的意願。那香港又怎會有民主呢?

第三,我還了解到大部分台灣人都會認為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國家。究竟台灣是不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呢,還是一個與中國不可分離的部分呢?而在這次交流中,我看到大多數人都認為台灣需要自力更新才能夠獨立,需要自己不斷發展等等,可見在這個議題中有商討的空間。

最後,我們去了平鎮高中參觀,也是我最感動的一環。我們到了後,那些高中生們便熱情地招待我們,我和我的學伴也說了很多台灣和香港教育的不同,例如課節時間方面,台灣的一節課大概50分鐘,而香港的便是1小時10分鐘左右。另外,他們有午休的時間,讓他們能在上學中小睡一會。相反,香港的則比較急促,我們一天的課節都很多。在考試方面,他們只需在5科之中選4科作高考,但香港,我們則有4科必修加2科至3科的選修科要讀。可見在壓力方面,香港學生的壓力比較大。在離開之前,我們跟那裡的學生上了一節的公民課,他們的老師準備非常充足,所說的內容也顯淺易明,加上老師給予同學很多時間溝通,縱使有不同的意見,老師也會從旁為大家分析,不會左右同學的意見,這樣的上課方式跟香港的非常不同。香港的可以被稱為填鴨式教育,把所有知識都灌輸學生身上,但很少會讓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

以上便是我參加台灣考察團後的感想,一方面羡慕別人有好的教育環境,也有屬於學生自己的政治表態。但我並非說香港的不好,只是香港的過於急進,學生未能好好消化,只能囫圇吞棗地把所有東西都放進腦子,卻未能整理好大量的知識,把自己的意見整合出來。這樣不但抹煞了香港學生的思想的自由,更限制了他們的想法,最終只會變成另外一種的洗腦教育。其實香港好應該學習他們的方法,好讓學生得以發展。

 


 

 

楊綺洵:

是次參加台灣考察團,是希望能深入了解台灣的文化和環保事業,而我先前已經到訪過台灣的。更希望能深入知道台灣的升學途徑、出路,為自我累積一個出路的準備。參加完台灣團後令我獲益良多,以第一次來台比較,這次是以文學、文化的角度去觀賞一個地方,極具教育價值。

首先,眾所皆知香港的固體廢物很多,而香港處理垃圾的方法是堆積在堆填區,這樣的處理方法很快便會飽滿,未能持續性地去處理廢物。相反,台灣環保事業的發展都比香港進步及完善,第二天我們參觀了慈濟內湖回收站,原先看見回收站內都是公公婆婆去處理垃圾,進行分類、清潔及回收等程序,令我感受到一股心酸,這一代的年輕人不斷製造垃圾,到頭來垃圾還是去到老人家手中處理,她們沒有薪酬、冷氣機和舒適的享老生活,而是在惡劣、酸臭的環境下度過一整天,令我感到心頭一酸,後來我踩了解到這些老人都是信仰佛教,他們希望能在生前造福社會,而是非追求物質生活,這種宗教信仰的力量真的勝於一切,十分值得我們佩服、尊敬,所謂施比受更為有福。回到港後,我們要注意自己或身邊所做的事,盡量能走塑便走,想想我們的城市、堆填等等,未來的爆滿將是我們承擔的後果。

同時我們亦到訪了寧夏夜市及師大夜市,能讓我們認識當地市民的生活模式和文化,夜市固然有很多美食、遊戲娛樂,而我發現的是,夜市的垃圾桶並不多,只有街頭和街尾設有,當中最多的便是遊客,也包括我,台灣的垃圾桶主要分為一般垃圾及可回收的資源,但確沒有清楚表明要如何去分辨,作為遊客必然不知道如何去分類,特別是一些教育水平低的國家市民,就我所見兩個垃圾桶內扔的垃圾都是沒有太大分別的,可見這是一個不足之處。香港雖然有清晰的分類,但卻缺乏人民意識去保護、實踐,令我感到惋惜。親身接觸台灣夜市的氣氛,令我獲益充沛,也加進了與台灣人民的溝通,營造更多交流機會,我覺得台灣人是非常親切的,特別能從他們口音、語氣及禮貌方面看出來,這是我們香港人值得留意的地方。最後,台灣這個交流團開拓了我困在香港的視野,令我更深入認識台灣的概念以及其獨特的眷村文化,這是平日自己和家人旅遊時無法獲得的體會,台灣有些地方的建築雖仍殘舊,但仍保留著其優雅氣色,有一個舒適充沛的旅程,我會把台灣所見所聞留在心中,是一個十分有意義的經歷。

Posted in:
Back to Top